实探消费品以旧换新
市场热度提升 企业消费者得实惠 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今年3月和8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出台了两轮补贴政策。8月出台的最新一轮补贴政策将汽车更新补贴标准提高一倍以上、家电补贴范围扩大、资金配套更足。 以上措施效果如何呢?记者实地采访多家汽车、家电经销商,以及多位消费者后感受到,目前消费品以旧换新市场热度提升,生产、流通企业和消费者都获得了“实惠”。专家分析,政策效果或将在四季度集中显现,有望拉动全年消费增速超过1个百分点。 释放“可换可不换”需求 “以前想的是电商购物节再换大件家电,这次线下店补贴2000元,打算立马换掉电冰箱。”消费者李女士对记者表示。某品牌电冰箱专卖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最近咨询和购买的消费者有所增多。 线下店销量增多的同时,线上渠道同样火热。京东平台的数据显示,自8月26日补贴活动上线后,北京地区的家电、电脑产品销售增长迅猛。仅8月26日至28日这三天,新风空调、平板电视的成交额均同比增长超过150%,西门子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300%、东芝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500%。 8月的最新一轮补贴政策中,对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车的个人消费者,补贴标准由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1万元、购买燃油乘用车补贴7000元,分别提高至2万元和1.5万元,可以说是“加量版”补贴政策。 业内人士表示,这次报废更新政策出台正当其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助理王都告诉记者:“15年前,也就是2009年,正好是中国汽车销量激增的时候,今年这些汽车正是报废的时候,所以国家出台政策引导消费者报废旧的汽车,换新规模将会很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告诉记者,从国内外消费补贴政策实施经验看,家电领域补贴至少要到零售价的10%左右,汽车也要到零售价的5%至10%左右,才会对消费产生明显刺激。“加量版”政策出台达到了这一力度,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在王青看来,此轮政策出台有利于释放“可换可不换、可买可不买”的需求,进一步拉动消费。 打好政策“补丁” 这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中,有三个关键点值得注意:首先是补贴资金来源比例改变;其次是对政策漏洞及时“打补丁”;最后是消费者参与的便利性提升,打通了以旧换新的“最后一公里”。 “钱从哪里来”是两轮政策的主要区别之一。王青告诉记者,相对于第一轮政策中央和地方6:4的分担比例而言,第二轮政策中央与地方是9:1的总体分担比例,既减轻了地方财政压力,更有利于政策实施效果的释放。 第二轮政策中,中央直接向地方安排15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地方自主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虽然有城市公交、适老化设施改造等其他内容,但是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是这笔资金作用的主战场。”王青说。 资金来源分担比例优化之外,第二轮政策还防堵了骗补漏洞。 今年首轮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发布后,对于报废机动车登记在本人名下的时间并没有明确规定。新一轮政策则明确提出“相应报废机动车须在新通知印发之日前登记在本人名下”的时间限制。 “对于通过弄虚作假骗补的行为,政府采取追回已发放补贴的措施。同时,在审核通过后,直接将‘真金白银’发到消费者手中,可以有效防堵骗补行为。”王都告诉记者。 对于消费者而言,“去旧不容易”是参与以旧换新的痛点,还有许多消费者对领补贴的“时效性”有顾虑,对此,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此前表示,商务部已指导地方及时完善配套措施,进一步优化补贴审核、资金拨付流程,缩短消费者从提出申请到拿到补贴资金的时间,畅通以旧换新的“静脉循环”。 一名参与家电换新的消费者告诉记者:“以前处理一个旧沙发都要花200元,这次换冰箱,不仅领了补贴,家电经销商还派人来拉旧家电,省了一笔开支,整体体验很不错。” 惠及全链条企业 从短期看,以旧换新政策惠及汽车生产、流通、报废等全链条企业。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以旧换新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对流通方而言,消费者增多、车型迭代更新让流通企业受益。对报废产业而言,该政策引导了汽车报废流向正规企业,有利于规范行业发展。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会长许军祥告诉记者,只有正规报废拆解企业才能提供车架号注销证明、收车证明、发票等系列票据,消费者才能以此领到补贴,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报废汽车流入“黑市”的乱象。 从长期看,以旧换新政策还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的普及。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7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51.1%,较去年同期36.1%的渗透率提升了15个百分点,首次突破50%大关。 无论是长期或是短期、局部还是全局,以旧换新的政策效应都正在持续释放,以畅通经济发展的内循环,夯实经济回升的“基石”。 “目前大家不消费,有一部分消费者不是没有钱,而是觉得这个钱这个时候花不合适,通过刺激政策的组合发力,不仅能直接拉动消费,还有助于扭转市场预期,进一步提升消费意愿。”王青表示。
市场热度提升 企业消费者得实惠
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今年3月和8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出台了两轮补贴政策。8月出台的最新一轮补贴政策将汽车更新补贴标准提高一倍以上、家电补贴范围扩大、资金配套更足。
以上措施效果如何呢?记者实地采访多家汽车、家电经销商,以及多位消费者后感受到,目前消费品以旧换新市场热度提升,生产、流通企业和消费者都获得了“实惠”。专家分析,政策效果或将在四季度集中显现,有望拉动全年消费增速超过1个百分点。
释放“可换可不换”需求
“以前想的是电商购物节再换大件家电,这次线下店补贴2000元,打算立马换掉电冰箱。”消费者李女士对记者表示。某品牌电冰箱专卖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最近咨询和购买的消费者有所增多。
线下店销量增多的同时,线上渠道同样火热。京东平台的数据显示,自8月26日补贴活动上线后,北京地区的家电、电脑产品销售增长迅猛。仅8月26日至28日这三天,新风空调、平板电视的成交额均同比增长超过150%,西门子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300%、东芝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500%。
8月的最新一轮补贴政策中,对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车的个人消费者,补贴标准由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1万元、购买燃油乘用车补贴7000元,分别提高至2万元和1.5万元,可以说是“加量版”补贴政策。
业内人士表示,这次报废更新政策出台正当其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助理王都告诉记者:“15年前,也就是2009年,正好是中国汽车销量激增的时候,今年这些汽车正是报废的时候,所以国家出台政策引导消费者报废旧的汽车,换新规模将会很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告诉记者,从国内外消费补贴政策实施经验看,家电领域补贴至少要到零售价的10%左右,汽车也要到零售价的5%至10%左右,才会对消费产生明显刺激。“加量版”政策出台达到了这一力度,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在王青看来,此轮政策出台有利于释放“可换可不换、可买可不买”的需求,进一步拉动消费。
打好政策“补丁”
这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中,有三个关键点值得注意:首先是补贴资金来源比例改变;其次是对政策漏洞及时“打补丁”;最后是消费者参与的便利性提升,打通了以旧换新的“最后一公里”。
“钱从哪里来”是两轮政策的主要区别之一。王青告诉记者,相对于第一轮政策中央和地方6:4的分担比例而言,第二轮政策中央与地方是9:1的总体分担比例,既减轻了地方财政压力,更有利于政策实施效果的释放。
第二轮政策中,中央直接向地方安排15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地方自主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虽然有城市公交、适老化设施改造等其他内容,但是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是这笔资金作用的主战场。”王青说。
资金来源分担比例优化之外,第二轮政策还防堵了骗补漏洞。
今年首轮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发布后,对于报废机动车登记在本人名下的时间并没有明确规定。新一轮政策则明确提出“相应报废机动车须在新通知印发之日前登记在本人名下”的时间限制。
“对于通过弄虚作假骗补的行为,政府采取追回已发放补贴的措施。同时,在审核通过后,直接将‘真金白银’发到消费者手中,可以有效防堵骗补行为。”王都告诉记者。
对于消费者而言,“去旧不容易”是参与以旧换新的痛点,还有许多消费者对领补贴的“时效性”有顾虑,对此,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此前表示,商务部已指导地方及时完善配套措施,进一步优化补贴审核、资金拨付流程,缩短消费者从提出申请到拿到补贴资金的时间,畅通以旧换新的“静脉循环”。
一名参与家电换新的消费者告诉记者:“以前处理一个旧沙发都要花200元,这次换冰箱,不仅领了补贴,家电经销商还派人来拉旧家电,省了一笔开支,整体体验很不错。”
惠及全链条企业
从短期看,以旧换新政策惠及汽车生产、流通、报废等全链条企业。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以旧换新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对流通方而言,消费者增多、车型迭代更新让流通企业受益。对报废产业而言,该政策引导了汽车报废流向正规企业,有利于规范行业发展。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会长许军祥告诉记者,只有正规报废拆解企业才能提供车架号注销证明、收车证明、发票等系列票据,消费者才能以此领到补贴,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报废汽车流入“黑市”的乱象。
从长期看,以旧换新政策还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的普及。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7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51.1%,较去年同期36.1%的渗透率提升了15个百分点,首次突破50%大关。
无论是长期或是短期、局部还是全局,以旧换新的政策效应都正在持续释放,以畅通经济发展的内循环,夯实经济回升的“基石”。
“目前大家不消费,有一部分消费者不是没有钱,而是觉得这个钱这个时候花不合适,通过刺激政策的组合发力,不仅能直接拉动消费,还有助于扭转市场预期,进一步提升消费意愿。”王青表示。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