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香》独属于老年人的孤勇者

“六星街里还传来巴扬琴声吗?阿力克桑德拉的面包房,列巴出炉了吗?”

旋律一起,相信很多人都能跟着哼唱几句。最近,一首发表于2021年的歌曲——《苹果香》突然蹿红。无论是在线上短视频平台的BGM(背景音乐)中,还是在线下广场舞、坝坝舞的配乐里,它都是当之无愧的“顶流”。

年轻网友笑称《苹果香》“硬控中年人”,将其视作“中老年版的《孤勇者》”。众多中老年朋友则在这首歌里投入感情、找到共鸣。

看似貌不惊人的《苹果香》为啥动人?一首“老歌”翻红的背后,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苹果香》独属于老年人的孤勇者-第1张-综合新闻-河道工程网

要找到《苹果香》走红的根本原因,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形容,可能更为精准: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苹果香》是歌手狼戈为老家伊犁创作的一首歌曲。出生于1963年的狼戈,本名努尔兰·祖农,哈萨克族,从小热爱唱歌、绘画和运动。提到这首歌的创作缘起,狼戈讲道:“小时候每逢假期就去伊犁玩,伊犁有好多苹果园。每次去伊犁就会和小伙伴们在苹果园里嬉笑玩闹,那也是我一生中最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时光。”

这首歌很朴素,听不到高深的炫技,也看不到刻意的雕琢。歌中对故乡苹果园的描述,每一句都包含着对纯真情感、美好生活的深深向往。

看得见的场景。

有听友这样形容:290字的歌词里,浓缩了狼戈近乎一生的故乡记忆。歌词中出现的“白毡房”“六星街”“阿力克桑德拉的面包房”“湖蓝色的院墙”等,画面感十足。当地人可以从中找到熟悉的生活场景,外地人也能借此想象新疆多元文化交融的画面。

闻得到的味道。

味道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时光之门。歌曲里不仅有现实之味,比如新鲜出炉的列巴(面包)、南苑卤香的滋味、河谷的月季花香;更有回味悠长的情感之味,比如初恋的甜蜜、亲情的真挚等。这些味道平凡却又隽永,长久地萦绕在每个人的生命里。

品得出的乡情。

狼戈说《苹果香》是“写给天下游子的歌曲”,“它当中的很多故事不是我狼戈一个人的故事,它是几代伊犁人的故事”。《苹果香》的故事发生在伊犁,而不止于伊犁。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关于故乡的那一份深情,永远是心中最温暖、最柔软的存在。

《苹果香》独属于老年人的孤勇者-第2张-综合新闻-河道工程网

▲坐落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的六星街,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街区。记者丁磊摄/新华社

《苹果香》独属于老年人的孤勇者-第3张-综合新闻-河道工程网

纵观这几年能形成全民讨论度的歌曲,有着众多相似点。

单从技术层面分析,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平台特别是短视频平台的助力,扮演了重要角色。一首歌的走红,不再完全依赖于歌曲或者歌手本身。拿《苹果香》的爆火来说,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对其的翻唱,着实为它添了一把火。

技术虽然重要,但它毕竟只属于“术”的层面。一首歌背后蕴藏的情感、承载的能量、输出的价值——这些“道”的含量,能否经得起时间检验、市场考验,才是一首歌是否能获得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大家都是普通人,最珍贵的情感往往蕴藏在“普通”之中。

《成都》里,“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捕捉到恋人间微妙的矛盾感;《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里,“毡房外又有驼铃声声响起,我知道那一定不是你”,写尽爱情的凄婉;《孤勇者》里,“人只有不完美,值得歌颂”,坦诚面对平凡人的不凡……

没有所谓的“高大上”,创作者可以坦然面对人生的不圆满、不完整,每一个听众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获得强烈共鸣。

与其片面地纠结“俗”与“雅”,不如仔细想想什么才是“老百姓喜闻乐见”。

对于一些歌曲的走红,网络上也有一部分人对其口诛笔伐,甚至扣上“土”“俗”的帽子。音乐审美本就莫衷一是,但务必明确一点:俗与雅或许是存在的,但未必就是对立的。

最近,沉寂许久的歌手刀郎“复出”。从线上演唱会吸引5200万人次观看,到线下演唱会门票“秒光”,有媒体评价:大俗亦大雅,“真土”变“真香”。曾经被认为“没什么审美”“太土”的刀郎,如今在社交媒体掀起怀旧风。“2002年的第一场雪”,还是“下”到了现在。

《苹果香》独属于老年人的孤勇者-第4张-综合新闻-河道工程网

▲一场江畔落日音乐会上,浪漫的城市风景让音乐变得更生动,许多听众流连忘返。郭旭摄/视觉重庆

《苹果香》独属于老年人的孤勇者-第5张-综合新闻-河道工程网

于创作者和聆听者而言,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苹果”。

一首歌的走红,背后的因素有很多。对《苹果香》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首十全十美,可以被抬上“神坛”的歌曲。但我们仍要珍视《苹果香》,看到它之于华语乐坛的意义,并进一步放大它对于文艺创作、文旅融合的有益启示。

真诚是创作永恒的底色,是装不出来也抄袭不来的。

《苹果香》立足于创作者的亲身经历,歌词简单却充满力量。对童年、故乡、爱情、亲情的回望,是众多文艺作品永恒的母题,也是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真诚地面对自己的过往,正视情感的美好或是伤疤,纯粹而不矫饰,深情而不矫情,自然能够俘获人心。

平淡之中见真章,静水深流也可以汇聚起滔天巨浪。

有的创作者习惯于“眼光向上”,似乎不用一些宏大的词汇,就不足以表现情感的伟大。比如,一写母爱、父爱,只会近乎赞歌式地堆砌“光辉”“崇高”等词汇。听众审美疲劳,当然难以共情。而日常生活的细节、朴实无华的情感——这些随手可得的“低垂的果实”里,往往藏有无限深意。

不被看见又如何?总有一天我们将双向奔赴。

3年前,《苹果香》发表后,在新疆地区累积起一定的传唱度,但我们仍不妨将中间的这几年视作它爆火出圈前的“蛰伏期”。一件好的作品,被更多的人听见、欣赏,是创作者梦寐以求的事情。不过也要清醒认识到,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同样是时间给出的一道必答题。

有人认为,《苹果香》非常动人,承载了他们对于家乡的深深眷念;也有人会说,《苹果香》不外乎又是一场互联网生态下的流量狂欢。各花入各眼,是非存乎一心。

与其把《苹果香》拔高到某种“文化高度”,不如说它启发了我们,应该学会珍视生活中普通人的情感,留住生命里那一抹载着淡淡哀愁和无尽甜蜜的“苹果香”——或许这才是《苹果香》“声入人心”的终极密码。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