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对孰错?周鸿祎:参加辩论赛易成杠精!马光远:缺乏逻辑思维训练才会成杠精

9月3日,360公司老总、有着“红衣教主”之称的周鸿祎,在发布“开学之问”的视频中,分享了几点建议给大学生。

其中,周鸿祎认为:“在大学里什么事都值得尝试,但是不要去参加大学生辩论赛”;因为,“这培养了很多‘杠精’”;“等你到了工作上,你会发现这种沟通方式,是没有办法工作的。”

周鸿祎,不仅是一位互联网科技业的成功人士,且最近两年来,他更是成了打造个人网络IP的代表性网红人物——像“红衣主教”之谓,即是得之于此。

这其中,周鸿祎的嘴皮子功夫,让人们见识到了他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的表达能力,比如当年他发起的“3Q大战”等。

一个人有一副好口才,显然说明,他必然具备一定的“辩论或论辩”能力,而不可能是因为有“抬杠成精”的“杠精”能力。

那么,何以口才很好,并因此成了“网红成功人士”之代表的周鸿祎,现在,却反过来不建议大学生“参加辩论赛”了呢?——难道,这种语言表达模式,真的如老周所言的是“杠精制造工厂”吗?

事实上,虽然有不少粉丝支持周鸿祎的观点,但反对者亦不在少数——比如,知名的经济学家马光远就如此评论称:

“……很显然,周鸿祎在大学期间,一定是没有机会参加辩论赛,所以把辩论和抬杠混为一谈了”。

“大学的辩论,尽管是指定了话题,但要做准备,对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思考能力,现场应对都是极大的考验”。

“我认为,在大学里面,对一个人成长帮助最大的,辩论赛肯定算。相对于那些要求背标准答案的课程,辩论赛全方位锻炼了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和准备信息的能力”。

“10分钟的辩论,如果要准备到位,没有十天半月是很难想象的。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准备对方各种可能得辩论方向和问题,一次辩论,对一个人知识和思维的拓展之大,是周鸿祎无法想象的”。

“在大学里参加过辩论赛的,一般不会成为无脑杠精,因为他有基本的逻辑和思维训练,而恰恰是那些没有过这些训练的,才会成为真正的杠精”。

周鸿祎是互联网业成功人士,而马光远也是知名经济学家,那么,这两位名家所言孰对孰错呢?

显然,在这里,首先就要分清“辩论赛”与“杠精”的区别了。而对于概念的清楚——比如其内涵与外延的辨别,否则就会出现马光远所指的,将“辩论和抬杠混为一谈”了。

作为“大学生辩论赛”这样的模式,本就由来已久——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的“亚洲大专辩论赛”,曾在新加坡举办过多届,中国大陆的大学生代表队也多次斩获冠军。

在其中,还发掘出了像杨澜等知名辩手,并为其未来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一举奠定了基础。从这一点上来看,大学生辩论赛这样的模式,还是存在着很有益的方面。

同时,就像马光远所言,大学生辩论赛在事实上,非常锻炼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恰恰正是这一模式最主要的功用与效果。

学生们的辩论,既需要精心准备,还要有临场应变能力——这显然需要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也要有能够将其发挥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其中,“逻辑思维”能力,则是一大关键!

因为,辩论就是一种“说理”,而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者,不可能说服对手与公众,相反,就有可能变成“为辩而辩”了,就会滑入周鸿祎所言的“杠精”之地步。

而周鸿祎将现实生活中的“杠精”多,与大学生参与辩论赛联系起来,认为二者存在因果关系,这显然是对真正“大学生辩论赛”的误解,也是对真正“逻辑思维”训练的误读。

事实上,正如马光远所言,真正能参与更多逻辑思维训练与表达,才能让我们的思想、观点与表达更为客观、理性,更为符合逻辑道理,这样反而是避免走向“抬杠成精”之泥潭的重要手段。

所谓“抬杠”,其实就是“反逻辑”“无逻辑”的代名词——而只有学习和习得了“逻辑学”的知识与能力,再加上实事求是精神的具备,才能让我们不会在杠精的路上越走越远,从而才能攀登上人类知识明珠——“逻辑”之巅!

据网上有关数字统计,我们现在的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仍有近8亿人之多——本来,在我们的初中及以下的学校教育中,就没有专门的逻辑课。这也是目前互联网上,以及现实生活中,为何会出现那么多人不懂最基本逻辑知识的原因了。

有很多学者和公众其实也一直在呼吁,我们的教育学和学校课程中,应从小就让孩子们开始学习不同程度的“逻辑学”课程与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得到逻辑学知识的浸淫与洗礼,才不会出现像周鸿祎所言的“杠精”过多,且造成在现实中,往往会寸步难行的现象发生。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