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产业转移”,陕西这里准备好了

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其中“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的表述引发关注。

我国此前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或出于推动产业升级,或出于东西部协调发展,均带动大量的高精尖技术企业、人才、资金从沿海地区搬迁到中西部。

本次“产业转移”与此前存在诸多不同,但毫无疑问,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巨量的经济及资源效应,数额往往以千亿计。

这种“鲶鱼效应”引发的新一轮城市格局崛起和洗牌,引得各方摩拳擦掌,希望接住资金与技术的转移和外溢,而在陕西,在西安,同样有一个地方已经做好了准备。

一次关键机遇

有时候,抓住一次机会,能直接奠定一座城的面貌。

像西安,在历次产业转移中,有大量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人才来到这里,城市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积累了丰厚的科教资源,为西安经济腾飞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新一轮产业转移”,陕西这里准备好了-第1张-综合新闻-河道工程网

再如重庆,在2008年前后,抓住惠普、富士康等龙头企业内迁的机会,大力布局笔电产业,笔电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工业增长的第一引擎。

对于西部省份而言,每一轮东部及国际产业转型机遇,都会带来先进的技术理念、人才及业态,所引发的“鲶鱼效应”往往伴随着新一轮“城市支柱”的崛起,是谁都不想错过的机遇。

眼下,机会再次来了:

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其中提及“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

实际上,西部各省对于产业转移承接从未停止,出于平衡区域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的目的,如今加快这一进程,所带来的资金、资源效应将是海量。

去年,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陕西)中,陕西省工信厅举办了5场产业专题对接活动,就引进承接转移项目456个,累计投资额6270.23亿元。

以西咸新区为例,这里是很多东部企业登陆西北的第一站,包括彩电龙头企业创维电子、中国500强企业协鑫集团、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龙头企业汇川技术等,一批来自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的龙头企业在这里投下重金,布局明天。

“新一轮产业转移”,陕西这里准备好了-第2张-综合新闻-河道工程网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搬家,有时,产业转得出未必接得住。无论是西咸的项目,还是本次迁移的重点,都不仅限于加工制造的生产线,更涵盖了研发机构与运营总部等高附加值部门,需要区位环境、产业衔接、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人才支撑等全方位配套来打底才能实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受益者,仍将是那些具备显著优势的中心城市及核心区域。

这里做好了准备

从产业转移角度而言,来自东部的高精尖产业,相对土地、税收等传统成本,对于人才、融资、科技转化等因素的需求同样迫切,一个领军的人才、一场关键的融资、一次前沿的转化,价值往往是决定性的。

而以“创新”为鲜明特点的西咸新区,“恰巧”回应了这一期待——作为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正向外界不断释放诚意和战略机遇。

“新一轮产业转移”,陕西这里准备好了-第3张-综合新闻-河道工程网

《西咸新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日前正式印发,其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旅体融合产业、现代都市农业“4+1”重点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力争到2026年形成“千亿级规模壮大、百亿级链群翻番、十亿级企业倍增、五亿级项目聚集”的产业新格局。

围绕产业,西咸新区选择一步一个脚印沿阶而上:

已然成势的——太阳能光伏、特种专用车、高端装备制造等百亿级产业链,采取一企一策的“链主”企业扶持计划;茁壮生长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大数据和云计算、数控机床、新材料等,到2026年,原则上十亿级产业链群“一链一策”全覆盖;新兴和未来产业——重点培育量子信息、3D打印、氢能、新型储能、卫星等,打造一批市级产业聚集区,依托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突破。

“新一轮产业转移”,陕西这里准备好了-第4张-综合新闻-河道工程网

《方案》中,西咸新区针对当前企业“痛点”的人才引进、融资配套、科技转化同样拿出了诚意。

对于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倍增意愿强的优质企业,西咸新区的“偏爱”足够明显,其表述是“让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都获得精准扶持”,这些全链条服务包括扩大规模、提质增效、用地保障、财税金融、创新和人才引进等。

对于金融创新供给,西咸同样定下“硬指标”:到2026年,产业引导基金直接投资区内或通过投资引入新区项目100个以上,投资金额超过20亿元。布局“创业—成长—退出”的全周期金融支撑体系。

制造业一直是西咸新区的“顶梁柱”,也是西咸的招引重点。

在此之前,已经有一批大项目注意到了这片热土:2023年,西咸新区招商签约项目数330个、总投资额2490亿元,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项目累计达到102家、117家,捕获了一批创新能力和科技属性极强的头部企业,形成了以“链主”企业为主,上下游重点企业聚集的产业发展格局。

本次《方案》表示,将推动用地、能耗等指标更多向重点产业项目倾斜,制定出台促进重点项目提速建设政策,对固投贡献大、提前竣工投产的先进制造业项目给予奖励。设立重点项目资金池,支持存在资金困难的项目加快建设。其中还特别提到“积极承接西安都市圈产业外溢和东西部产业转移。”

可以说,拼政策支持、人才科创、营商环境,西咸一直在进化的路上。上述直击企业痛点的配套政策,尤其是对高科技、潜力大的“瞪羚”“独角兽”等企业深入肌理的分析觉察可做例证。

站在风口之上

千亿壮大、百亿翻番、十亿倍增背后,西咸新区的底气来自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来自自身的创新底色,来自对长期主义的坚守。

诚然,产业转移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优先次序,但东部企业来西部投资都离不开获得资金和比较利益,谁能拿出更细致的软服务,更贴合的硬配套,谁接住资金与技术的转移和外溢就会多几分。

“新一轮产业转移”,陕西这里准备好了-第5张-综合新闻-河道工程网

以西咸新区与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川技术)的投资项目为例。去年,汇川技术宣布投资16亿元在西咸新区建设汇川技术西部总部及研发中心、汇川技术储能及电源系统制造基地。两个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年税收3.8亿元,引入研发及技术人才3900余人。

有总部,有产线,有研发中心,企业无疑给足了诚意,是一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向西看”的优质案例。

背后的故事同样精彩——据了解,汇川技术曾在全国范围内考察多个地市,围绕战略机遇、资源禀赋、产业支撑、人才供给、营商环境等进行认真分析评估,最终决定将项目落户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西咸新区。

从战略机遇层面来看,西咸新区是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承担着20项国家级试点示范任务,同时西咸新区正在加快形成“新能源+储能”及“源网储”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已成为全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高地。

营商环境来看,西咸新区获批全省首批“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同时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打造“审批项目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的“四营商环境”,让企业专注于创新与发展。

主打创新,让人才和科创成为西咸最鲜明的特色。平台支撑上,西咸新区累计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6所高校共建30家高校科平台;累计引培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34家,申请认定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19家。随着西安交大、空军医科大、西安理工大学、西安戏剧学院等高校亦先后落户,粗略统计,西咸新区专科以上在校学生未来将超过15万人,或将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从一组数据看则更为直观:3年以来,作为总窗口的西咸新区已累计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935家,年均增长110.6%;累计新增高新科技企业2618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4970家,数量分别是2021年初的18.1、6.6倍;挖掘科研成果1000余项,成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打破诸多科技成果转化“困局”的策源地。

“新一轮产业转移”,陕西这里准备好了-第6张-综合新闻-河道工程网

此外,广东视源股份在西咸新区同样设立了视源股份西北总部,西安青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其控股子公司同步入驻,并设立青松光电在全国唯一的运营、结算及管理中心。目前青松光电已经是省级新型显示产业链的主企业,直接带动全市乃至全省新型显示产业的发展。

客观来讲,当前大多数西部地区“要素洼地效应”已经有所降低,能给到的电价优势、地方优惠政策、税收减免和补贴正在减少。而产业转移的加速推进,不仅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对西部地区城市间区位环境、产业衔接、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人才支撑等全方位配套的考验,以西咸新区为例的一众要素聚集者,无疑又一次站在了风口之上。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