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水十年:百亿立方南水进京,55亿北京协作资金南下

“每一滴丹江口水库的水,都带着秦岭巴山的味道,跨越一千多公里,历时半个多月,最终来到首都北京的西北郊,供这里的人们洗衣做饭、沐浴浇花、围炉煮茶……”

2024年12月5日,在赴湖北十堰挂职一年后,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汪前程写下了这段文字,记录下从北到南的协作发展故事。

南水北调,跨越山河的援助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村,缓缓起伏的丘陵和河道之间,一座大坝拔地而起,将密布的水网收束成渠。清澈见底的水流穿过大坝,一路蜿蜒远去,开启了一场漫长的北上之旅。来自巴山蜀水的清流越过秦岭,穿过黄河,最终进入华北平原的北端、燕山脚下的北京。

位于陶岔村的这座大坝名为“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是这场漫长旅程的起点,它的背后则是京津冀豫四省市、24个大中城市、190个县、1.08亿人口饮用水源地,被称为“中华大水井”的丹江口水库。

站在渠首大坝上,一侧是长长的水渠,蓝色的河流宽阔而宁静,一路穿越城市、森林、山谷和绿地,通向遥不可及的远方。另一测,大片的湿地与湖泊连成一片,即便在11月底,依然鸢飞鱼跃。

通水十年:百亿立方南水进京,55亿北京协作资金南下-第1张-综合生活-河道工程网

11月27日,河南南阳陶岔村,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处,航拍南水北调的源头。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于2003年底,历经十年建设,创造多项世界之最后,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宣告全线通水。

这座全球调水距离最长、工程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按照设计,每秒可以输送350立方米清水北上,如果加大输送量,则可以达到每秒420立方米。

事实上,通水十年来,从丹江口水库北上的清水总量已经超过680亿立方米。十年中,这些来自秦岭以南的优质水源,为沿线14座大中城市提供了生产、生活、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用水。

来自北京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仅在北京,十年南水北调,就输入了超过106亿立方米的清水,其中有七成是生活用水,受益人数超过1600万人。

在北京,一位家庭主妇打开水龙头,洗一把青菜、烧一壶开水、做一顿晚饭,使用的或许就是来自1000多公里外的水;一位老人煮一壶茶,和三五老友谈天下棋,茶香袅袅中,或许就有秦岭巴山的味道……

不止如此,水源的扩大和增加,还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座北方城市的生态环境,当来自南方的清水进入北京,这座城市的地下水开采逐渐放缓,地下水位逐渐回升,地表生态日渐恢复,绿水青山的重建中,不仅有本地的大力修复和日复一日的保护,也有一份南来清水的贡献。

通水十年:百亿立方南水进京,55亿北京协作资金南下-第2张-综合生活-河道工程网

11月27日,河南南阳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大坝一侧的湿地公园,也是北京南阳对口协作的项目。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饮水思源,逆流南下的人们

2023年12月,汪前程离开北京,沿着南水北调的路线一路逆流南下,到达湖北十堰郧阳区挂职,这是南水北调对口协作的项目之一。

郧阳,这个位于汉江中上游,和南阳、襄阳并称“三阳”的地方,远没有像其他两地那样被世人所熟知,却藏着同样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生态财富。这给了汪前程许多惊喜。

郧阳大部分地区为山区,是古人类活动的集中区域,早在1989年,郧阳就发现了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郧县人。1990年,这里发掘出第二具头骨化石。2022年,这里再次发现一具古人类头骨,且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同时代古人类头骨。郧阳还是古麇国所在地,这是周武王伐纣时会盟的八个西部方国之一。千百年中,这里文明传承不断,创造了无数文化财富。

一年中,汪前程几乎走遍了郧阳的每一个地方,他喜欢走出办公室,走进乡野和丘陵之间,探访那些藏在山水间的村庄。

汪前程发现,这个历史绵延、文明不绝的地方其实并不算发达,位于丘陵山区的许多乡镇村庄,和中国的大部分村庄一样,面临产业凋敝、人口流失、村庄空心化等各种难题。他一直在寻找、建设新的产业,这个南水北调的水源地、百万年历史的文明传承之地,正在进行着艰难的现代化转型。

汪前程不是唯一一个南下的人,像他这样的人,还有许多。

早在南水北调开始之初,北京和郧阳所在的湖北十堰、河南南阳等地,就建立了对口协作的关系。人才、资金、项目、产业……许许多多的发展资源从北京出发,在水源地落地生根,帮助水源地进行现代转型,发展新的产业,也帮助水源地更好地保护生态。

北京市发改委数据显示,十年来,北京市安排资金55亿元,支持实施协作项目1232个,与水源区互派挂职干部506人次,培训干部人才1万余人次,开展9届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5届北京院士专家南阳行活动,引导大型企业落户水源区。

通水十年:百亿立方南水进京,55亿北京协作资金南下-第3张-综合生活-河道工程网

11月27日,河南南阳陶岔村,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大坝。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共同促进,南北技术的互通

11月28日深夜11点,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医院里,妇产科主任祈荣华刚刚完成了一台腹腔镜手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可以将患者的痛苦和损害降到最低。

而在十年前,当地还没有人能做这样的手术。

十堰位于湖北北部,汉江南岸,丹江口水库的西南侧,是南水北调水源地之一,和河南南阳隔水相望。祈荣华还记得,十年前,这里的医疗水平并不高,许多人生病后,更愿意去大城市治疗,而像腹腔镜手术这样的微创手术,当地更没有能力实施,没有人才,也没有设备。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之后,作为对口协作的项目之一,帮助当地医疗队伍建设、医疗水平提升的工作开始大规模展开,两地医生开始频繁交流,来自北京的医学专家每年都会到对口协作的水源地,开展坐诊、人才培训等工作。而水源区医院的医生们,也会定期到北京的医院学习最新的医疗技术。

就在2014年,祈荣华和一众同事从湖北十堰出发,到达北京大兴人民医院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学习,也是在那个时候,他们开始学习最新的微创手术技术。

李明国也是其中之一,当时他任普外科主任,在北京的四个月中,他几乎全程住在大兴人民医院,跟着北京的专家一同学习,下班之后,他几乎都在图书馆或实验室,实验室中有模拟器,可以无限制地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模拟练习,四个月后,他的操作已经接近常年在一线从事手术治疗的专家。

李明国还记得,2015年,他回到十堰市之后,做的第一例腹腔镜手术是阑尾手术,只开了一个非常小的洞,而在以前,这样的手术都要开刀。那次,他用了一个多小时,“当时第一次独立完成腹腔镜手术,提前做了非常多的准备,真正做手术时也比较慢,特别慎重。后来越来越熟练,同样的手术,只需要20分钟左右。”他说。

祈荣华和李明国所在的茅箭区医院,在2023年刚刚经历了一次搬迁,新搬迁的医院得到了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资金的支持,新的门诊大楼、手术室、医疗设备等,都有来自北京的帮助。医院院子中间的一个小广场被命名为“思源广场”,广场的一块大石头上刻着“一汪清水连南北”的字样。

通水十年:百亿立方南水进京,55亿北京协作资金南下-第4张-综合生活-河道工程网

11月28日,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医院,祈荣华正和同事一起做一台手术。受访者供图

高考大县,有了心理咨询师

医疗、教育、民生、生态、公共服务……连通南水北调起点和终点的,不只有一条1000多公里的水渠,还有许许多多有形和无形的协作项目。

河南省邓州市位于丹江口水库北岸、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附近。在这里,到处都能够看到南水北调对口协作的痕迹。

这里有一所名为北京路学校的9年一贯制学校,上万名学生在这里读书。这是北京援建的学校,除了招收所在片区的学生外,还无限制招收水库移民子弟,许多移民子弟在这里上学,他们的父母或者在附近居住,或者在附近工作。北京路学校的一座连廊外侧,还写着“丹水千里连京邓,碧波永续渠首情”的字样。

作为对口协作的援建学校,北京路小学得到的帮助不只有基础建设和教学硬件,更有稳固的人才培育体系。

曾经的语文老师刘小睿,在这场协作帮扶中彻底改变了自身的教学方向。2018年,在对口协作中,刘小睿和众多同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培训,在这里,她开始了解和关注心理教育。而她所在的学校还没有心理咨询师。

邓州是人口大县,也是高考大县,当地教育局新闻中心主任朱永奇介绍,邓州有25万中小学生,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全部人口。但作为传统的农业区,当地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留守儿童同样较为普遍。

刘小睿也关注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她转向心理教育的原因之一。从北京回到邓州,她带回去的只有一摞心理方面的书。而这时,当地也有了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2019年,她考上心理咨询师,成为学校的第一名心理咨询师,如今,五年过去,学校已经有了16名心理咨询师。

同一年到北京学习的教师马飒则更关注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口协作中,她在北京黄城根小学培训和学习了很久,她发现,黄城根小学有很多传统文化、非遗项目的教育,学校重视,学生们也喜欢,这些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活跃的思维、广阔的视野,以及深入思考的能力。回到邓州之后,马飒也在北京路小学请了许多当地的非遗传承者、文化学者开设课程,“很有效果。我们发现,参加这些活动的孩子,在平常的课堂上更活跃了。”她说。

通水十年:百亿立方南水进京,55亿北京协作资金南下-第5张-综合生活-河道工程网

11月26日,河南邓州市北京路学校。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南北交融,不只有一渠清水

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清水,源源不断地为北京提供着生活和生产用水,而来自北京的资源和智慧,同样为水源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帮助当地民生福祉的提升。

进入12月,湖北十堰最大的热电企业也开启了紧张的工作。十堰市是湖北唯一供暖的城市,当地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十堰市原本有两个热电企业,但设备相对老化,供热能力较小,且环保水平较低。一家来自北京的能源企业到达十堰,开始在这里建设一座大型的新型环保供热企业。2024年2月,其二期工程已经转入商业运行,整个供暖企业可以为十堰全市的生活单元和生产单位供暖,且环保水平远超国家标准。

通水十年:百亿立方南水进京,55亿北京协作资金南下-第6张-综合生活-河道工程网

11月29日,湖北十堰最大的热电厂。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100多所中小学“手拉手”、40余家医院结对合作、数百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水源区……越来越多来自北京的力量,正在不断推动水源地发展,帮助水源地生态环保、文旅、能源、水产品、汽车制造等诸多领域快速嬗变。

同时,更多的水源地产品也在不断进入北京,为北京市民提供优质的地方特产,也为当地提供新的收入来源。

今年8月,挂职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的汪前程,带着许多湖北的老乡和特产回到他挂职前所在的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在虹桥市场开展了一场郧阳区特产的推介活动。

虹桥市场与天坛比邻,推介会在虹桥市场五楼的天台上举办。汪前程清楚地记得,那一天的天,蓝得让人心醉,鸽哨声不时响起,祈年殿遥遥在望。天台上,来自汉江边的香菇、红薯粉条、桑蚕丝、高山杂粮、葛根粉、黄酒等产品很快就卖光了,后来的人们只能在展板和样品前,遥遥感受水源地的风采。一直到许久后,汪前程早已回到郧阳,还有人跟他打听,会不会再带着当地产品进京。

“会来的,下回多带一点儿。”他总是这么回答。

新京报首席记者周怀宗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